浙江舟山群島普陀山海岸石牌坊
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島普陀縣,是一個小島,位于舟山群島之東,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,素有“海天佛國”的美譽,是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。普陀山的原始宗教活動起 始于秦代,從唐代起成為主要祭祀觀音的道場,經歷代興建,全山寺院林立。鼎盛時期,全 山除有普濟、法雨、慧濟三大禪寺和海澄禪院、梅福禪院等寺廟外,還有大乘庵、楊枝庵等88 庵及128所茅篷,4000余僧侶,史稱“震旦第一佛國”。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,使普陀山成 為蜚聲中外的佛教圣地,前來朝拜觀音者不絕于途。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祈求國泰民安,特遣內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,明太祖朱元璋、清圣袓康熙皇帝還多次召見 普陀山高僧,賜金、賜紫衣、賜題字、賜佛經,禮遇有加。尤其是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觀音誕 辰日、六月十九日觀音得道日、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日,四方信眾紛紛渡海聚緣普陀山,前 來虔誠祭拜,盛況令人嘆為觀止。

“海岸石牌坊”是普陀佛國的正山門,又稱朝圣門,是前來普陀山朝拜觀音菩薩的必經之路。“海岸牌坊”位于普陀山的最南端短姑圣跡上方,因其立于海岸邊,故稱“海 岸牌坊”。該坊原是一座簡陋 的木華表,始建于清雍正九 年(1731年),民國八年(1919 年),由民國初著名華僑企業 家、安徽省無為縣居士陳錫周捐資,重建了這座壯觀的鋼筋 混凝土牌坊。牌坊形體偉岸,氣勢恢宏,高約12米,寬約18 米,四柱三間七樓,為一主樓二 次樓二夾樓二邊樓,翠綠色琉璃瓦覆頂,飛檐翹角,主樓次樓屋脊兩端卷尾鴟吻吞脊,檐下仿木石斗拱承托檐頂。四根粗大的方形坊柱造型與眾不同,一般石牌坊石柱下部或四面裹 狹柱石,或正背兩面嵌抱鼓石,而該坊既有夾柱石,又有抱鼓石。該坊大概是因為建在海岸 邊,為防止受海水沖擊,確保其牢固,四根坊柱的下部不僅四周裹有高達2米的夾柱石,而且 四根坊柱在夾柱石正背兩面和兩根邊柱夾柱石的外側,還嵌有高達2米的抱鼓石,整座牌坊 顯得格外穩固堅實。牌坊雕梁畫棟,坊柱、額枋、雀替上均浮雕各種精美圖案。尤為吸引人 們駐足品味的是在牌坊正背兩面的匾額和柱子上,均鐫刻有民國初期聞人黎元洪、徐世昌、 馮國璋、江朝宗、王襄禹等人贊頌普陀勝景、弘揚佛教理念的題字。牌坊明間主樓正背兩面 均嵌有豎匾,匾額上鐫刻“南海圣境” 4個大字;豎匾下的匾額上,正背兩面均鐫刻“同登彼 岸” 4個大字,由時任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所題。牌坊正面兩側次間的匾額上,分別鐫刻“金 繩覺路”和“寶伐迷津” 4個大字,分別由湖北黎元洪和河南馮國璋所題。牌坊背面兩側次 間的匾額上,分別鐫刻由云南王人文題書的“第一佛國”和“回頭是岸” 4個大字。牌坊正 面,中柱上鐫刻由大興愚恕題書的楹聯:“有感即通,千江有水千江月;無機不被,萬里無云 萬里天。”兩側邊柱上鐫刻四明王禹襄題書的楹聯“一日兩度潮,可聽其自來自去;千山萬 重石,莫笑他無知無覺。”牌坊背面,中柱上鐫刻楹聯:“圣跡著迦山,萬里生靈皆樂育;佛光 騰海島,千年潮汐靜波濤。”兩側邊柱上鐫刻楹聯:“到這山來,未謁普門當先凈志;渡那海 去,欲登彼岸須早回頭。”題字和楹聯既描寫了普陀的海天景色,又申述了佛門行善之理,意 味深長,耐人尋味,蘊含著豐富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