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東濟南大明湖牌坊
大明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濟南三大名勝之一,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北魏酈道元所著的 《水經注》中就有記載。大明湖位于泉城濟南市中心偏東北處、舊城區北部,是一個由城內珍珠泉、濯纓泉、王府池、芙蓉泉等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,湖面面積達46公頃(690畝), 約占整個大明湖公園面積(1290畝)的百分之五十三,平均水深2米,最深處4米。由于水源充沛、排水便利,“恒雨不漲,久旱不涸”,常年水位恒定,因此大明湖水色澄碧,天光云影, 游魚可見,碧荷紅蓮,交相輝映,爭奇斗艷,荷香飄溢,沁人心脾,堤上垂柳夾岸,水中波光 粼粼,沿湖亭臺樓閣、水榭長廊參差有致,湖南面千佛山倒映水中,湖北面元代北格閣樓臺煙樹,整個大明湖可謂“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”,風光旖旎迷人。
為使大明湖的風光更加優美,增添更多的文化氣息,1952年,濟南市政府將原立于濟南府學文廟的大牌坊遷移于大明湖南門。牌坊匾額上陽刻“大明湖” 3個銷金大 字,這3個蒼勁渾厚的大字,系從立于牌坊西側的刻立于清嘉慶十六年(1811年)的大明湖 石碑上復制下來的,由當時的著名書法家、嘉慶三年(1798年)戊午科舉人、山東登州(今蓬萊)人于書佃書寫。牌坊原系明代建筑,為木結構六柱五間五樓七跳重昂單檐, 飛檐起脊,屋脊兩端飾鴟吻咬脊,檐角飾走獸、仙人,樓 頂呈“三階錯落”式,覆金黃色琉璃瓦,檐下由云頭斗 拱承托。斗拱下額枋和雀 替彩繪“旭日云鶴”、“金龍 戲珠”、“西番蓮”等圖案和 各種線勾幾何圖形,組合精巧,線條流暢,色彩鮮艷。6根朱紅坊柱的下部前后均夾有高大的抱鼓石,上部前后另有朱 紅戧柱斜撐,因6根坊柱和12根俄柱全為鮮艷的朱紅色,故在當地也被稱為“丹坊”,“丹坊耀日”成為大明湖的一大景觀。1984年,因牌坊的木質構件年久腐朽變形,有關管理部門按牌坊原來樣式進行了重建。重建的牌坊為鋼筋混凝土結構,高8.38米,寬14.7米,比原牌坊增高了0.52米,加寬1.2米,柱礎石鼓也改用玉白色花崗巖雕成。整座牌坊造型優美,雍容華貴,金碧輝煌,富麗堂皇,宏偉壯觀,極富民族特色,被視為大明湖的標志。
版權屬于:嘉旭石雕工藝廠-石牌坊廠家(www.56540.cn)